这是描述信息

福建红壤区: 循环农业驱动水土保持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0-10 18:02
  • 访问量:

福建红壤区: 循环农业驱动水土保持

【概要描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其中,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防控水土流失是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而生态循环开发是水土保持事业的持续驱动力,其不仅有利于山区绿色屏障建设,而且有利于小流域综合开发。

  对山地红壤占85%的福建省而言,进一步深化红壤区水土保持—循环农业耦合开发模式与技术集成研究主要基于两个现实问题:一是福建省生态环境良好,但依然还有1.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综合治理任务繁重;二是水土流失治理有成效,但如何实现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有机结合,必须探索新的途径。就此,我们建议要结合福建红壤区不同农业生产实际,以“种植—养殖—园区—乡镇—流域”5个层面为递进主线,深入探索并阐明山区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耦合发展基本规律,集成研究并创新有效保护与农业资源合理联动开发技术,优化配套并创立生态恢复与生产恢复持续有效经营模式,力求从根本上扭转被动治理与驱动乏力的局面。

  通过多年努力,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系统探索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与良好成效。其创新要点集中体现在5个方面。第一,创新构建了南方水土保持—流域循环农业耦合联动发展的理论体系。第二,创立了适于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生态循环农业与产业提升技术模式。主要包括4个类型:其一是优化创立了紫色土区域家庭农场—立体种养型绿色开发模式,实施技术集成推广;其二是合理创建了初步治理区地力提升—高效开发型复合经营模式,实施产业规模开发;其三是分类创建了小流域山地水土保持—循环农业型联动发展模式,实施耦合开发技术;其四是研究构建了以企业为单元的种养加链接型循环农业模式,实施高效经营技术。第三,创立林草结合与废弃矿区植被多层次递进恢复的生态重建技术体系,3年来平均的山地植被恢复率达到86%以上,水土流失防控率达93%以上。第四,成功研发以流域现代循环农业为载体的种养加有效链接的系列技术,8项技术获专利授权,制定并获准颁布实施地方标准1项。第五,创立了以乡村为单元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精准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出版著作两部,开发农作物测土优化施肥触摸屏便捷系统1套,研发烤烟和水稻专用肥产品2个并进行规模开发。

  优良作物品种选育与集成推广应用、废矿区生态快速恢复与优化重建技术、马尾松林下养鸡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紫色土侵蚀区优选创立的林果草耦合模式等6个方面具有创新性。近3年,该研究成果在福建省多地建设核心区5845亩,累计推广200多万亩次,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对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重要方向。我们建议,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循环与产业提升技术研究以及集成示范,以此推动我国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精准脱贫工作。具体来说,要实施“3个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保护与利用结合;同时要深化“5项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即山地植被恢复、旱地地力恢复、山地生态恢复、资源循环利用和立体种养经营技术;力求提高“四个效率”,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进而实现“3个联动”,即水土流失防控与循环农业开发耦合联动、林下种养经济与立体农业开发耦合联动、农民持续增收与经济利益驱动耦合联动。

  红壤区水土保持—循环农业耦合开发模式与技术集成研究一方面促进水土流失区生态有效保护与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对建设生态强省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促进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与农民创业增收,对提高农村产业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相信红壤区水土保持—循环农业耦合联动开发进一步深入实施,必将有助于推动山区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为建设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0-10 18:02
  • 访问量:
详情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其中,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防控水土流失是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而生态循环开发是水土保持事业的持续驱动力,其不仅有利于山区绿色屏障建设,而且有利于小流域综合开发。

  对山地红壤占85%的福建省而言,进一步深化红壤区水土保持—循环农业耦合开发模式与技术集成研究主要基于两个现实问题:一是福建省生态环境良好,但依然还有1.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综合治理任务繁重;二是水土流失治理有成效,但如何实现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有机结合,必须探索新的途径。就此,我们建议要结合福建红壤区不同农业生产实际,以“种植—养殖—园区—乡镇—流域”5个层面为递进主线,深入探索并阐明山区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耦合发展基本规律,集成研究并创新有效保护与农业资源合理联动开发技术,优化配套并创立生态恢复与生产恢复持续有效经营模式,力求从根本上扭转被动治理与驱动乏力的局面。

  通过多年努力,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系统探索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与良好成效。其创新要点集中体现在5个方面。第一,创新构建了南方水土保持—流域循环农业耦合联动发展的理论体系。第二,创立了适于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生态循环农业与产业提升技术模式。主要包括4个类型:其一是优化创立了紫色土区域家庭农场—立体种养型绿色开发模式,实施技术集成推广;其二是合理创建了初步治理区地力提升—高效开发型复合经营模式,实施产业规模开发;其三是分类创建了小流域山地水土保持—循环农业型联动发展模式,实施耦合开发技术;其四是研究构建了以企业为单元的种养加链接型循环农业模式,实施高效经营技术。第三,创立林草结合与废弃矿区植被多层次递进恢复的生态重建技术体系,3年来平均的山地植被恢复率达到86%以上,水土流失防控率达93%以上。第四,成功研发以流域现代循环农业为载体的种养加有效链接的系列技术,8项技术获专利授权,制定并获准颁布实施地方标准1项。第五,创立了以乡村为单元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精准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出版著作两部,开发农作物测土优化施肥触摸屏便捷系统1套,研发烤烟和水稻专用肥产品2个并进行规模开发。

  优良作物品种选育与集成推广应用、废矿区生态快速恢复与优化重建技术、马尾松林下养鸡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紫色土侵蚀区优选创立的林果草耦合模式等6个方面具有创新性。近3年,该研究成果在福建省多地建设核心区5845亩,累计推广200多万亩次,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对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重要方向。我们建议,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循环与产业提升技术研究以及集成示范,以此推动我国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精准脱贫工作。具体来说,要实施“3个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保护与利用结合;同时要深化“5项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即山地植被恢复、旱地地力恢复、山地生态恢复、资源循环利用和立体种养经营技术;力求提高“四个效率”,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进而实现“3个联动”,即水土流失防控与循环农业开发耦合联动、林下种养经济与立体农业开发耦合联动、农民持续增收与经济利益驱动耦合联动。

  红壤区水土保持—循环农业耦合开发模式与技术集成研究一方面促进水土流失区生态有效保护与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对建设生态强省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促进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与农民创业增收,对提高农村产业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相信红壤区水土保持—循环农业耦合联动开发进一步深入实施,必将有助于推动山区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为建设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资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联系电话 : 0716-3327231       邮箱:1435651836@qq.com       邮政编码 : 433300        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容城镇茶庵大道31号

页面版权: 开云网页版(中国)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鄂ICP备1601888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二分